[電影心得]為愛朗讀
故事發生在1985 年的德國夏天,麥克遇見了大他20歲的漢娜,那年麥克15歲。
影片不同於以往的電影劇情,沒有浪漫的女大男小Happy End的愛情劇,亦不是為了陳敘社會包袱(指家族不容許二人相戀)帶給戀人的壓迫。主題圍繞著男女主角在認知與價值觀不同的理念下,情緒起伏與心結,當然,電影還是有交待到大環境裡社會上自為是的公平正義。
每個人的生長背景不同,導致不同的想法與作法,這也是個性影響命運的一個例證。
劇中 麥克 一直不想去面對的是,當初漢娜不說一言的離開,整個的抽離,讓他當下相當不解,(這也是任何一對男女分手時, 被提分手的那一方,不能理解的部份), 為什麼她要走,是我那裡不好,問題出在那裡? 等等的問號,在麥克的腦子裡,揮之不去,那年他15歲,在他的心裡種下了不能抹去的前因。所以劇中運用他躺在床上,去裸泳,等場景手法,反應他的心情與最後和家人吃飯時,眼神的堅毅。
再相遇已是8年後,場景是審判會,被告漢娜與其餘5位同事,因一本書,而被提起公訴,主因是20年前為工作盡責,卻誤燒死300名猶太人,這場景的遠望相遇是麥克所沒料想到的。
麥克對她仍存有某種微妙的感覺,那是一種無法跨越的心情,內心對她的不解,是存在的。
於是他決定不去面對,這種心情分手過的男女都明白。
然而漢娜是因為工作升職,才要離開這個工作,一遇到升職,她就是選擇離職。自尊與自卑,存在著危險界線。她選擇用自由換取自尊。
但她的離開,卻帶給麥克無言的震撼,麥克不知,也無法體會漢娜當初離開的原因。
過了多年,麥克因為那個心結一直無法釋懷,再次相遇時,他選擇不面對心裡的問號。
而漢娜,根本不知她的離去帶給麥克那麼大的影響,因為漢娜不是因為不愛他,才離開。
二個人在認知差距下,引導出價值觀的衝突。
故事的結尾,在麥克看到 漢娜手寫的"The woman with a little dog,"後,才明白她心裡一直有個他,他對她的影響何其大。
心結終於打開了。
人,在不單純的思想下,製造衝突的生活。
人,也因為有思想,製造幸福的生活。
有因必有果,在大環境的洗禮下,人生正精彩。
你呢?
2010-05-21 10:55:1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