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愛來的時候,這部電影,我豎起我的大姆指
整部戲,每個人都是主角,主角們清楚地刻畫台灣家庭文化的路線,很寫實,很自然也很殘酷。
台灣的家庭教育文化是採取愛之深,責之切的模式。罵的愈兇,表示愛的愈深,但接受者一般是無法接受這種打罵教育,反而會深感不被愛與不被重視,更有從此失去自信心,而存在著強烈的自卑感。這種台灣愛,一直深根於每個台灣家庭裡,我們反觀歐美人士的自信與陽光,即可對比台灣家庭的灰色與陰暗。台灣人,木納含蓄的民族特性,使得每個人皆不善於表達自己真正內心的想法,總是用強烈的口氣,或隱暗式的手法來體現,但,我們只是一般人,無法讀取別人內心真正的心裡想法,也正因為如此,才會形成誤解、誤會、亂想與猜忌,這就是台灣愛,一種很苦的愛。
這部戲,運用了五個角色來詮釋愛。
女主角來春,有著16歲少女對愛的天真,就因為年輕,還不懂什麼叫愛。從她懷孕時,慌張、無助,直到家裡的支持與接受,讓她感受到家人才是一直給她愛的人,家人的愛是一份永遠的支持,永遠不會變心的愛。而她愛的男人呢?不知跑去哪裡了,這就是台灣男人。有能力的男人是會讓自己愛的人不受苦,沒有能力的男人總是讓別人受苦。台灣的重男輕女觀念,害死一堆台灣女人,讓女人們深深受到沒有肩膀的男人的各種苦與無奈,因為禍源與起因皆是男人引起,而他們遇到事情只會逃避,只會裝死,受苦的還是女人。
戲裡有一幕,當來春與那個沒肩膀的男人相遇且擦身而過時,來春的那一抺笑,值得您去玩味。
大娘,她的愛是用責罵來表現,表面上她很強勢,用責罵、要求、限制老公等方法,來愛她的老公,讓老公一直以來對她只存在著尊敬與畏懼,保持著合協的平衡。然。大娘內心一直是依附著老公而存在,她撐起的一片天,其實就是為她老公而存在。這就是外剛內柔形的人呀!當她內心的支柱倒了,再也沒有任何可以支持她的力量,表像的強勢如骨牌應聲而倒,她的天也不需要再去強撐了。標準的台灣女人。
戲一開始時,直覺感受到二媽是一位溫柔的宜室婦女,標準的低調與聽話的個性,奇怪了,二媽一定是這種個性嗎?不管了,反正戲裡的二媽是這種個性。當黑面(老公)因肝病末期,住進醫院,大娘接著崩潰,二媽於是接手了整個家庭重擔。這就是台灣女人,當遇到事情時,總是一肩扛起所有的重擔,再怎麼溫柔的女性,此時轉變成堅強的女性。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。
黑面老公,他不是來春的親爸爸,卻把來春當自己的小孩來養,這種愛好偉大。一個活在大媽權威下的入贅夫,一切須以大老婆的話為聖旨,內心的苦可由他最愛唱的家後歌詞中得知。身為男人,他的自尊要放在酒杯裡,他在酒杯裡找到他逃避的方法,卻也埋下往後所有愛的呈現。他是愛家人的,他的愛在尊重與忍耐中,妥協一切,這也是一種愛呀!。他也想親近女兒跟女兒說說心裡話,但在叛逆期的來春,怎麼也聽不進去,直到來春懷孕了,人生蛻變,終於有機會表達他對女兒的關愛。
想想,人總是在遇到事情時,才願意省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,感受內心的衝擊。為什麼總要到後悔時,才急於想要抓回某些原本屬於自己,而當初卻不懂珍惜的人、事、物呢?為什麼當初不懂珍惜呢?為什麼?
來春語錄:每個人都想做自己,但卻都很在乎別人的想法。
愛的表現有很多種,能不能體會各種不同形式展現出來的愛呢?
責備的愛,很苦。但,這種愛就是深怕與明知你這樣做是錯的,會害到你自己,於是想要用責罵來罵醒你。
要求的愛,很傷。人,沒有壓力是會懶散,混噩度日,一無所成。因此,要求讓人備感壓力。突破壓力後的海濶天空,你還會記得當初給你壓力的人嗎?不記得了,因為人是只能同苦,不能同甘的。
疼愛的愛,很甜。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愛,因為能讓人輕易地感受到,且深陷其中不想離開。但,這種愛,不能持久,遇到現實,就崩解。
體諒的愛,很美。不用多說什麼,無言地坐在你身邊,看著你,為你遞上一張面紙的這種美,你感受到了嗎?
支持的愛,勇敢。每次有任何決定時,總是站在你的立場為你想,不管挺不挺你,最後,一定相信你的決定,不管最後如何。
習慣的愛,自然。回到家,看不到某一位家人時,你會不會習慣性問一下,他去哪裡呢?這種自然,有一天發生變化時,會令人很難接受,因為缺一不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